课程故事 | 小蜗牛的生命之旅

宠物饲养 2024-09-25 14:00:53

课程故事:小蜗牛的人生旅程

自然是儿童的自然栖息地,正如许多学者所呼吁的,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,我们认为自然教育的过程是“知、情、意、行”的统一,儿童通过感知、体验、操作等方式,获得自然的核心体验(知),形成热爱自然、尊重自然的情感(情),唤醒尊重生命、顺应自然的行为意向(意),从而自觉行动,保护自然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实现可持续发展(行)。

在《小蜗牛的生命之旅》活动中,孩子们走进大自然,亲近大自然,与大自然产生情感联结,并逐渐开始敬畏大自然,老师顺应孩子们的好奇心,对蜗牛的特点、生活习性等进行提问,让孩子们大胆猜测、采取行动,在体验蜗牛探索乐趣的同时,感受生命的奥秘,从而学会尊重生命、敬畏自然。

起源

2021年3月5日,惊蛰活动期间,一场雨后,老师带领幼儿园的可爱小朋友,去寻找、发现身边的变化。来到神奇果蔬园,一个又一个的蜗牛壳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。好奇心的驱使下,在不断的思考与碰撞中,小朋友们的探索与表达也开始了。小蜗牛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?一起在故事里寻找答案吧!

01

故事一:“生”与“死”的奥秘

1.啊,这是一只死蜗牛吗?

春天,万物复苏,生机盎然。可爱的小朋友们在大自然的每个角落寻找春天的气息,探索春天的变化。

幼儿园神奇的果菜园里,突然传来了小女孩然然的声音。

然然:你看,我发现了蜗牛壳!

许诩:啊,这是死蜗牛吗?

韩寒:应该是这样,它不动。

小然然建议与其他同学分享他的发现。

蜗牛壳被带到教室后,引起了“小观众”的注意。

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,他们问了许多关于小蜗牛的问题:

比如“蜗牛会变成蛞蝓吗?”“蜗牛为什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?”“蜗牛走路时为什么会留下白色的痕迹?”等等,其中就包括“蜗牛是死的还是活的?”的问题,最后,孩子们提议再去神奇的蔬果园看看。

来到果菜园,孩子们或是四处寻找,或是凝视着菜园,或是谈论着。

努力工作会有回报。

孩子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:

一开始,他们以为蜗牛死了,可等了一会,他们发现蜗牛探出了头,它还活着!第一次遇到蜗牛时,小朋友们就以“它能不能动”作为判断蜗牛是死是活的标准。

随后,小朋友们继续讨论“死亡”与“活着”的话题。活着的蜗牛长什么样?死了的蜗牛长什么样?小朋友们对幼儿园里发现的蜗牛进行了观察和对比。

在讨论中,幼儿通过观察,初步建构了对于“活着”与“死去”的认知,并以“是否能够活动”“有各类需求”“身体特征”作为判断“活着”与“死去”的标准。

2. 看!天花板上的蜗牛死了吗?

在寻找蜗牛的过程中,悬挂在天花板上的蜗牛意外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,撩起了他们“好奇”的心。

达达:老师,你看,天花板上有一只蜗牛!

这时,路过的曾老师看到了,说这只蜗牛已经在天花板上呆了一个星期了。

达达:那么它死了吗?

新的问题再一次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。

老师:你认为它是死的还是活的?

孩子们利用先前对“死亡”和“生命”的经验进行预测和转移。

秋秋:它肯定死了。你看它一动不动。

星星:不,它是活的,否则它怎么能爬到天花板上呢?

浩浩:他死了。他已经一个星期没吃东西了,也没喝水了,肯定死了。

孩子们的讨论变得激烈起来,蜗牛生死的不确定性让孩子们忧心忡忡,为了查明真相,孩子们和家长们上网查找,进行了亲子调查,结果出乎意料:这只在天花板上呆了一个星期的蜗牛确实是活着的,虽然蜗牛不吃不喝也不动,但它并没有死,只是在“冬眠”,这个结果打破了孩子们对“死亡”与“生命”的认知,造成了认知上的冲突。

3.蜗牛为什么要冬眠?

小朋友们采访了魔幻果蔬园的专家刘叔叔,了解到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,为了保证自己体内的水分不至于很快散失,它们在天气干燥的时候,就会在壳口处结上一层白色的薄膜,像“门”一样锁着,隔绝外界,维持生命,等到天气合适的时候,它就会冲破这层膜出来。

随后,孩子们还发现菜果园的墙上睡着一只蜗牛,他们把蜗牛拿下来,发现一层白色的薄膜堵住了门。

珠珠:没有了白色“门”,蜗牛会死吗?

西西:我想是的。蜗牛会被太阳晒干的!如果它们被晒干了,它们就会死掉。

原来,蜗牛的生死奥秘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生存智慧,在适应环境变化中,蜗牛进化出了独特的技能,“粘液”就是它们抵御外界侵害的“法宝”,微观世界的蜗牛就是自然法则——“适者生存”的缩影。同时,“干睡”的发现也打破了孩子们对“死亡”和“生命”的原有认识。

教师感想

支持“随机”探索,促进认知建构

教师如何支持幼儿自然探索,促进认知建构?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兴趣,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,喜欢向大人问各种各样的问题。虽然这些问题有些幼稚,甚至没有真正的探索价值,但对幼儿理性与好奇心的发展却有莫大的启发。

小班幼儿的探索特点是“随机探索”,探索前没有任何计划,只是在随意摆弄物体的过程中,有一些随机的发现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,教师不能一味追求自然教育的深度,强迫幼儿探索,教师应支持幼儿探索,分享观察,积累直接经验,构建认知。从好奇的蜗牛的“死”与“活”,到发现“干旱中沉睡”的蜗牛,再到亲眼看到的蜗牛白色的“门”,教师抓住幼儿“随机”探索的环节,引导幼儿通过讨论、调查、访谈等方式,分享所见、所想、所得。幼儿了解微小的蜗牛在地球上的生活,感受大自然的神奇,体会到微小的蜗牛在物种进化中也蕴藏着伟大的智慧。

02

故事二:“干”与“湿”的奥秘

1. 啊?蜗牛怎么不“出去”呢?

孩子们非常喜欢蜗牛,甚至把它邀请到班级植物角。然而,蜗牛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,不喜欢“出去”。为什么呢?通过对比菜果园和植物角的土壤,孩子们猜测,原来阻止蜗牛出去的“罪魁祸首”就是“水”这个词。

文文:我们阳台上的土太干燥了。

然然:我觉得蜗牛还是喜欢魔法蔬果园里的土壤的,因为魔法蔬果园里的土壤比较湿润。

韩寒:对,我们去挖湿土吧。

蜗牛真的喜欢魔法花园里的湿土吗?孩子们决定做一个实验。

警告!

将不同种类的土壤放入容器后,孩子们利用感官,用眼睛看、用手摸、用鼻子闻等来区分哪些是菜果园里的湿土,哪些是植物角里的干土。并加上标签。

午睡醒来后,小朋友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实验结果,纷纷跑到植物角看个究竟。

天哪!菜园子里湿土里的蜗牛真的探出头来了!孩子们的猜测被证实了,他们又惊又兴奋。

老师:为什么菜园子里湿土里的蜗牛只探出了头呢?

韩寒:因为菜园子里的土壤比较湿润,有水分,蜗牛喜欢有水的地方。

通过实验,孩子们将蜗牛与水联系起来,对蜗牛的生活环境建立了基本的认识。

2.哎呀,蜗牛被淹死了!

第二天,孩子们发现放蜗牛的土壤里充满了水,蜗牛浮在水面上,孩子们惊慌地大叫起来。

莹莹:老师,惨了!蜗牛被淹死了!

老师:土壤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水?

听到叫声的程程赶紧走了过来,有些羞涩的说道:“我倒水是因为蜗牛总是躲在壳里,我想让蜗牛从壳里出来。”

在了解到孩子天真的想法后,老师会心一笑,说道:“蜗牛喜欢水,是的,但是浇多少水合适呢?我们怎样才能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往土里浇太多的水呢?”

于是孩子们开始代表提醒,并把它们贴在蜗牛旁边,提醒大家:“请不要把土灌满水,蜗牛不喜欢它!”

孩子们回到家后和父母一起寻找答案,经过调查得知,蜗牛喜欢栖息在“潮湿”的地方。

但是水分是什么?

凯凯:给土壤浇点水,土壤就会湿润。

程程:洗完澡,地上湿湿的。

达达:下雨后地面会很湿。

幼儿园里哪些地方潮湿?那些地方有蜗牛吗?小朋友们通过“幼儿园之旅”一起寻找。

毕业

孩子们在土壤附近的栏杆上、水槽里、草丛里、种植箱上、菜叶上等地方发现了蜗牛爬行,孩子们通过触摸、观察、嗅闻,进一步了解“湿度”。

3.为什么蜗牛喜欢玩捉迷藏?

天气很好,所以孩子们决定带蜗牛出去散步。他们应该去哪里呢?

小朋友说了算,大家都一致同意去幼儿园的草地。到了草地之后,程程就把盘子里的蜗牛抱到了草地上。草太高了蜗牛的生活习性,挡不住小蜗牛,就把蜗牛放回盘子里。程程用草和花瓣喂蜗牛,却发现蜗牛并不领情,一直倔强地从盘子里爬出来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程程突然站起来,用身体挡住阳光,说:“我知道蜗牛不喜欢太多的阳光,太阳太刺眼了,我们换个地方让蜗牛出去散步吧!”然后抱起蜗牛,向大滑梯走去,找了个阴凉的地方。大家坐下来,继续带蜗牛出去散步。深受大家喜爱的蜗牛,慢慢地爬着,享受着郁郁葱葱的绿草,但过了一会儿,它又缩回壳里,好像在和小朋友玩捉迷藏。

咦,蜗牛为什么躲在壳里呢?

莉莉:蜗牛出来太久了。

程程:蜗牛渴了。

韩寒:外面太热了。

孩子们把蜗牛带进浴室,用水润湿纸盘,不一会儿,蜗牛又把头探了出来。

通过带着蜗牛出去散步,小朋友了解了蜗牛的生活习性,知道了蜗牛喜欢潮湿、阴暗的地方,通过观察发现,蜗牛在爬行一定时间后,会把身体藏进壳里,减少水分的流失,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。

发现蜗牛不爱“外出”,爱“躲起来玩”的过程,是孩子们探索“蜗牛与水”奥秘的过程,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蜗牛生存环境的大门,在实践过程中,孩子们对蜗牛产生了一种热烈的爱,孩子们打开了所有的感官,尽力去探究蜗牛的好恶。与此同时,孩子们逐渐意识到,自己的爱的方式并不是蜗牛需要的,这也是蜗牛不爱他们的原因。外出的时候,蜗牛总是“躲起来”,有时候,他“火热”的心会给蜗牛带来不适。

教师感想

建立自然联系,升华自然情感

自然联结能够促进环保行为,因为探索大自然中的“幸福”体验,让孩子由衷地热爱大自然,赞叹大自然的无穷魅力,从而让孩子在萌发环保行为意向的同时,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能力。当孩子体验蜗牛“干湿”的探索之旅时,他们满怀爱心,像科学家一样,基于证据进行实验,验证假设,得出结论,进行探索。与小蜗牛建立起深厚的联结后,孩子会因为生命的奇妙而从心底热爱大自然,也会因为探索大自然的乐趣而热爱大自然。孩子的内心会被大自然深深吸引,这种对大自然的情感融入血液,渗入骨子里,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价值观。

孩子们出于对蜗牛的喜爱,曾邀请蜗牛到自己的班级做“客人”,但蜗牛却不肯“出门”。他们带蜗牛去“散步”,但蜗牛却总爱“躲着玩”。通过观察,孩子们可以用感官去了解动物的生存方式,意识到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环境,人工创造的环境并不是动物喜欢的。这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和尊重自然,进而遵守自然规律,承担起责任,为认知和情感奠定基础。

03

故事三:“圈”与“放”的奥秘

我们应该把它们关起来还是让它们自由游荡?

一场大雨过后,校长给班里带来了五只蜗牛,孩子们开心地把它们放进了蜗牛之家,细心地照顾着它们。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:班里原本五只蜗牛变成了三只。

到底是怎么回事?

秋秋:蜗牛不喜欢呆在盒子里。它不高兴,就跑掉了。

程程:我们没有照顾好蜗牛,它们吃得也不好。

心心:蜗牛想回到大自然去寻找朋友。

老师:班里剩下的蜗牛怎么办呢?

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。有些人说应该把动物关在笼子里,而另一些人则说应该让它们自由活动。让我们辩论一下吧!

辩论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,老师通过视频和绘本让小朋友对辩论有了基本的认识,小朋友了解了辩论的形式,理解了辩论的规则,能够接受辩论。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,即使面对同一件事,也会有不同的看法,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,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孩子们对于小蜗牛该留还是该走,表达了各自的想法。我们尊重想“把蜗牛关起来”的孩子们的想法,也尊重想“放手”的孩子们的想法。为了这件“关乎自由和生命”的重要事情,我们举办了一场大家一起发表自己意见的“辩论会”。

投票表达你的意见

投票

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观点

绘画表达自己的观点

蜗牛应被圈养(幻灯片观看)

01

文文:小朋友每天都会喂蜗牛,不用出去找食物了。

02

Coco:被关起来的蜗牛正在玩我们给它的盒子里的玩具,它可以在那里发泄愤怒。它一定很喜欢这些玩具。

蜗牛应自由放养(幻灯片观看)

01

小蜗牛在湿漉漉的草地上玩得很开心。

02

文文:应该把蜗牛放归到花园里,那里有它的家。

孩子们的意见已经确定了,接下来就是准备辩论啦!

制定规则

辩论的规则是什么?让我们先从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开始。

开始讨论辩论规则

莉莉:正反两方应该分开坐。

达达:发言的时候请举手。

道具准备

关于“圈养蜗牛好还是让它们自由放养”的争论现在开始!

正方形

2020 年 2 月 2 日

对方

2020 年 2 月 2 日

谁说小孩子不是天生的哲学家?蜗牛的壳就是它的家。它没有逃跑,只是回到了它的领地。它在大自然中会遇到危险,但请不要担心,相信它有能力应对。蜗牛会有能力保护自己免受危险。最后,孩子们一致同意把蜗牛放归大自然。

将蜗牛放归大自然

孩子们虽然舍不得离开,但还是决定尊重蜗牛,尊重大自然的规律。蜗牛原本就属于大自然,回归自然才是小蜗牛最好的归宿。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“绑架”小蜗牛。蜗牛被送回了最初相遇的地方——神奇的蔬果园。孩子们童真的话语和行动,都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,对大自然的敬畏与顺从。

感谢小蜗牛们与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,大自然才是蜗牛们最温暖的家!

夏天

教师感想

使用“辩论式”问题来激发行动

“辩论越多,真理越清晰;讨论越多,真理越清晰。”没有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,就没有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;没有激动人心的游戏对决,就没有采取环保行动的动力。论战让孩子们集思广益、分析推理,从不同角度剖析论点。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、基于证据的推理、建构自己的观点,发展孩子们的高阶思维能力,还可以拓展孩子们对自然规律理解的宽度、深度和广度。

面对偶发的蜗牛逃逸事件,老师将孩子们的观点和问题提炼出来,聚焦矛盾,形成新的问题,然后抛给孩子们,引发深度思考。问题都是开放式的,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,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,形成独立的观点,并检验自己论据的逻辑性和充分性。在辩论中,孩子们思路清晰,态度严肃,表达自己的观点。倾听别人的意见,从中学习,理解大自然运作的方式课程故事 | 小蜗牛的生命之旅,然后付诸行动,把蜗牛放归大自然。尊重自然,适应自然蜗牛的生活习性,不随意干涉自然,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第一步。

结论

这是蜗牛的一次生命旅程,也是孩子们不断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一次修炼。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繁衍生息,人类也不例外。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,这种观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难免过于空洞。只有与自然亲密接触,与自然建立起深厚的联系,孩子们才能明白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,我们也需要尊重其他生物的栖息地。只有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“人生百年,始于早教”,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,引导他们了解世界万物的相互依存和生生不息,对自然有长久的理解是很重要的。保持敬畏之心,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使命。

自然教育,归根结底是“在自然中”的教育、“关于自然”的教育、“通过自然”的教育、“为自然”的教育。只注重知识的教育,缺少情感与意念的融合,容易导致“知而不悟”,难以“为”课程故事 | 小蜗牛的生命之旅,造成“知行不一”。知行合一才是自然教育的实践之道。

结尾

注:本文为广东省学前教育“新课程”科学育人与保育示范项目《自然体验特色课程开发研究》(项目编号:2020XQXKCB09)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
单位|深圳市第九幼儿园

作者:彭丽、郑英、文佳、陈秀丽、叶子存、方飞霞

网友评论

最新文章
推荐文章
热门标签